发布时间: 2024-07-21 22:13:44 人气:1 来源:爱游戏APP手机登录网页版
谁能想到,在这样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赫然站着一位金色短发的中年男子,与一群贫苦乡村孩子们悉心讲解着标准的英式发音。他就是卢安克,一位扎根中国山村十几载的德国教师......
1968年,在德国著名的一线城市汉堡,卢安克出生了。他的母亲是一名温柔可亲的小学教师,父亲在一家规模庞大的跨国企业担任重要职位。和卢安克同时出生的,还有一个双胞胎哥哥,本该是寻常人世间再普通不过的一家四口。
然而,在卢安克和他兄弟出生后不久,父母便发现两个孩子有些与众不同。他们经常自言自语,总是紧锁双眉,神情怪异;几岁大的孩子们,会对着墙壁发上一整天的呆......
反复试探和观察之下,卢安克的父母终于接受了这个残酷的事实——他们的孩子患有严重的孤独症,是一种在婴儿期便开始发病的心理疾病。
为了尽快治好两个儿子,卢安克的父母找来了汉堡数一数二的儿童心理医生。然而,即便是专家级的医生,也无法在极短的时间内让卢安克兄弟的病情有太大好转。眼见两个原本可爱活泼的孩子日渐沉默寡言,父母别提有多心痛。
上小学后,卢安克和他兄弟的处境更是雪上加霜。班上那些开朗活泼的孩子们,根本没办法理解卢安克兄弟的举止行为,只当他们是两个怪人;课间玩闹时也从不叫上兄弟俩,任他们默默躲在墙角;甚至有人指着鼻子骂他们“精神病”。
无奈之下,卢安克的父亲决定将两个儿子转到一所接纳自闭症孩子的特殊学校就读。自己也毅然辞掉工作,在这所学校担任老师,一边工作一边照看孩子们的成长。
在特殊学校里,卢安克感到前所未有的自在安心。这里大家都有相似的困扰,不会像原先的学校那样指指点点。渐渐地,卢安克不再局限于自己构筑的小世界,他开始主动和同学们玩在一起,甚至还交到了好朋友。
卢安克的父母为孩子的转变感到无比欣慰,几年勤勉用功的学习,卢安克的病情也得到了极大的好转,他性格变得更外向,和人交流不再有障碍。
从特殊中学毕业后,卢安克陷入了人生的第一个十字路口,他在思考下一步该何去何从。父母原想让他像普通孩子一样升学,但经历过这些风风雨雨的卢安克早已看淡了名利与眼光。他毅然决定辍学,进入一家大型机械制造厂,负责生产精密小零件。
工厂里四周机器运转的轰鸣声并未让习惯安静的卢安克感到困扰,他对着手头的活计全神贯注,一丝不苟。下班后,他还主动翻阅大量与制造业相关的专业书籍,逐渐掌握了不少专业知识。
渐渐地,卢安克产生了自己独特的构思。他开始在本子上设计机械零件的图纸,一张张从自己手中诞生。
某日,卢安克鼓起勇气,向父亲展示了自己的设计图。父亲惊讶地发现,没有专业教育经历的儿子完全凭借自学,竟然设计出了这样精巧的零件模型!这样的天赋实在难能可贵。
为了让更多人看到儿子的创造力,父亲建议卢安克将图纸直接递交到工厂高层。果然,看过图纸的工厂经理对它赞不绝口。这些零件的创意设计不但可以为工厂省下可观的成本,更能提升机器的工作效率!
在经理的提倡下,卢安克设计的零件很快投入批量生产。而卢安克本人也被重用起来,不久便调入了公司的核心部门担任要职,薪资待遇直线飙升。如果一切顺利发展下去,他将在制造业界有一番大作为。
然而命运女神并不总是眷顾同一个人。卢安克在制造厂的前途一片光明时,他却突然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辞去工作,加入了德国联邦国防军。
在部队服役的日子是卢安克人生中最为坎坷但也最有收获的岁月。严酷的军事训练与战斗演习使这个曾经自闭内向的青年变得意志坚定,心智更为成熟。
退役离开部队后,卢安克报考汉堡艺术设计学院深造,毕竟,设计有关专业正是他擅长并有实战经验的领域。
果然,在申请面试时,卢安克向老师展示了当年在制造厂工作期间设计出的零件图纸。这些足以在学术上发表的高水准作品让评委对卢安克刮目相看,当场就将这位天赋过人的退伍军人录取了。
在艺术学院的日子,卢安克过得悠闲但不懈怠。下了课他常泡在校园图书馆,对艺术设计相关的书籍进行汲取。有一天,在无意间翻阅的一本介绍中国古典建筑的图册上,卢安克的内心被深深震撼了。
对于这个神秘古国他本就抱有无限兴趣,如今看到中国古代工匠那精湛的技艺与独特的审美,更是让他欲罢不能、百般着迷。这一刻,他下定决心要亲自游历中国这块神奇的土地。
在汉堡艺术设计学院取得学士学位后,卢安克再也按耐不住内心的渴望,订了最快的机票飞抵中国。第一次亲临这片土地,他感到无比激动与新奇。
卢安克此行的第一站就是中国园林艺术的发源地——江南水乡苏州。踏足园林,他被这里独特的景观模式和建筑风格所折服,这完全颠覆了他对东方美学的传统认知。
三个月的游历让卢安克确信,中国民间传统文化和艺术的魅力远超他的想象,他必须投入更多时间来进行深入了解。回到德国后,卢安克选择在东南大学继续读书,专业还是艺术设计,这次他选择来到中国留学生项目。
在导师的指导下,他对中国古典艺术和手工技艺展开论文研究。两年半后,卢安克顺利取得了硕士学位。这一次,他再次踏上中国这片热土,已经不是初出茅庐的毛头小子。对这一个国家的文化渊源,他有了更深层的理解。
卢安克这一次的目的地是中国南方的广西山区。之前中国之行他都游览的都是人文荟萃的城市,对广袤的乡村颇感兴趣。这次卢安克特意约上了几名大学同学,跋山涉水来到了广西一处僻静的小山村采风。
翠绿的山峰和乡间田园让卢安克感到心旷神怡,在惬意的乡村生活中,他还发现了一处破旧的村小,以及那里所就读的贫苦学生。原来,大多数孩子的父母都外出打工谋生,村里只剩下年老体弱的祖父母照看他们。没太多约束的孩子们经常逃学胡闹,成绩也很不好。
卢安克走进村小体验了老旧的教学环境,看到了短缺的师资力量,不禁唏嘘感叹。他意识到,教育事业的发展直接影响着一个地区未来的命运。如果这些贫苦落后的孩子们得不到应有的教育,日后就会重蹈覆辙,永远也走不出这个恶性循环。
离开广西返回德国后,卢安克在一家国际公司获得了优厚的工作offer。但是,他满脑子都还回荡着山村孩子们天真烂漫的笑脸。公司高薪的诱惑对他没什么太大意义,而山村教育缺失的现实更令他据心不忍。
没过多久,卢安克毅然宣布辞去工作,选择孤身再度来到中国。初到广西的卢安克并未直接奔赴穷山僻壤,而是选择就职南宁的一所重点中学,担任英语教师。他想从做好本职工作开始,逐步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圈。然而现实却是,应试教育的模式束缚了卢安克的手脚。
这里的学生家长都过分看重分数,很少关心孩子的主观能动性;而学生们也为了高分拼命挤破头皮。这样的教学环境令习惯自由发挥的卢安克倍感压抑,没过多久,他便提出辞职。
离开南宁的卢安克很快找到了新的落脚点——广西河池市东兰县一个偏远山村的小学。这里的孩子们和他想象中一样单纯快乐,而贫穷和闭塞的现实也同样令人心酸。光是孩子们参差的穿着就透露着家庭的困难。
作育英才的希望在这里也显得尤其渺茫。卢安克意识到,要改变这一切,教育就是关键。刚到山村时,村民们看这个外国面孔都新奇不已。但很快,异域他乡的卢安克就受到了一些保守人士的质疑与排斥。他们不明白一个外国人为何要在这穷乡僻壤教书育人,是不是别有用心。
村民们把自己的孩子一个个从卢安克的课堂上带走,生怕他教了错东西害了孩子。无奈的卢安克只得挨家挨户解释自己的良好意图,甚至在村里做些维修工等杂活来展现自己的诚意。
他首先向孩子们灌输的不是书本知识,而是开阔视野,启发他们的思维习惯。他希望培育学生主动学习和创新的能力,而不是机械的应试教育。在他的悉心引导下,很多孩子都开始主动学习英语,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憧憬......
在东兰县山村小学执教两年多后,卢安克突然收到教育局的通知,称他没有合法的中小学教师资格证,必须停止在校教学。对教书育人充满热忱的卢安克焦急不已,他立刻联系有关部门查询办理教师资格证的流程。
在东奔西走后,卢安克终于在一年后拿到了宝贵的教师资格证。手握证书,卢安克重返山村小学的课堂。和他一同加入这个大家庭的,还有几位志同道合的中国教师。
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这所小学的英语教学质量在全县数一数二,学生成绩也稳步上升,频频进入县里的前三名。看着孩子们一点点长大,卢安克由衷地感到欣慰和骄傲。
和学生们相处久了,卢安克意外发现这些乡村孩子们和城里的富家子弟有着本质的不同。在生活上处处体现勤俭节约的美德,上学后也十分刻苦用功。
即便条件再艰苦,也从未有人抱怨或逃避。这样的精神深深感染着同在这里生活的卢安克。在他内心,已经视这些可爱的孩子如己出。
这些年,随着中国媒体平台的快速崛起,关于卢安克的报道也慢慢变得多。不少采访组想要对这位异国他乡的第一教师进行专访,但都被谢绝了。卢安克并不在意名利,他只想一心一意地教书育人。
直到2006年,卢安克被广西一家卫视台列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候选,这才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但让所有人意想不到的是,在风头正劲之时,这位德国教师居然站出来拒绝了“感动中国”这个殊荣。
他表示自己来中国的初衷很纯粹,只是为了让孩子们认识更大的世界并有所成就,绝没有任何功利之心。
然而好景不长。在人气登顶之时,卢安克也渐渐受到了部分人的非议与攻击。好事者针对他长年在少年儿童中工作生活,无端污蔑他是“恋童癖”。这些毫无根据的流言在网络上传播开来,慢慢渗透到了东兰县本地,村民们也因此对这位老师产生了隔阂与猜忌。
随后,有心人在网上传的谣言越来越离谱,甚至扯上了卢安克远在德国的家人。稍有头脑的人都能辨别这是子虚乌有的污蔑。但是在欠发达的山区,很多老百姓仍旧容易被这些流言所迷惑,他们的态度也越来越冷淡。
面对慢慢的变多的非议,卢安克明白,想要澄清这些荒诞不经的谣言远非容易。再这样纠缠不休下去,只会让大家的关系越来越僵。经过深思熟虑,2012年,卢安克不告而别,选择离开令他魂牵梦萦的中国母亲河。临走前,他关闭了所有的社会化媒体账号,不再与外界联系。
或许很多人读完卢安克的故事后,内心都充满了惋惜与不解——这么一位乐于奉献的外教,为什么最后会落得人去楼空的悲哀结局?
如果我们稍加深思,就会发现这背后体现的是一个很大的社会问题。像卢安克所在的东兰县小山村那样的地方在中国大地上还有很多,教育资源长期匮乏,大多数孩子的视野也局限在自己的小山村。
想要改变这一切,让更多这类地区的孩子走出大山看到更广阔的天地,教育仍是关键。而愿意到这些偏远地区执教的优秀教师,则是稀缺的宝贵财富。
因此,我们不应该只把目光停留在卢安克个人的遭遇上。相反,这件事更应激发我们思考怎么样吸引更多愿意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到困难地区建设教育事业。
我们也该反思如何消除部分群众的盲目性,防止他们轻易被套路。当一个地方的老百姓开始懂得独立思考,开放包容不同文化时,外来教师们所遭遇的误解也会渐渐消失。
希望通过卢安克的故事,能让更多人意识到乡村教育的重要性,也能让那些还在原地踏步的孩子有朝一日走出山沟,走向世界。或许哪一天,他们终会回来,用自己的方式回馈家乡。